学术报告

【化雨论坛】上海大学于洋教授来院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5-05-19
浏览次数:
来源: 管理员


2025年5月15日上午,应学院邀请,上海大学于洋教授在学院220会议室作题为“基于超分子策略调控柔性分子的选择性转化”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执行院长徐元清教授主持。

于洋以天然酶的空腔结构为灵感,介绍了一种基于雷锁酚杯[4]芳烃刚性碗形骨架的仿生设计策略。他们课题组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空腔和创新结构的深穴仿酶主体分子,这些主体分子可在水相中通过限域效应与非共价作用力协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可控识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主体分子能够诱导链状柔性客体形成U型预组织构象,为后续的高选择性反应提供结构基础。基于这种仿酶识别机制,他们研究团队建立了精准调控受限空腔内分子构象的新策略,成功实现了对多个重要有机反应体系的选择性调控,包括分子内环化与去对称化反应、肟醚的E/Z异构化,以及脂肪族醛亚胺的高选择性合成等,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效率与反应选择性。报告内容丰富、视角新颖,展示了仿生化学在人工分子识别与催化转化领域的最新进展,极大拓宽了师生对主客体化学与仿酶催化的认识。会后,参会师生与报告人就相关科学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于洋,上海大学教授,伟长学者,博士生导师。2013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2014-2015年,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2017年在美国斯克瑞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后加入上海大学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仿生催化与有机超分子功能材料。迄今已在Acc. Chem. Res.、Chem、PNA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上海大学科研贡献奖4项,并于2021年荣获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24年荣获全国超分子化学学术新星奖。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3项、上海市项目2项、骨干参与上海市创新团队项目2项。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Green Synth. Catal.和Chin. Chem. Lett.期刊的青年编委,Chem. Asian J.的客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