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景杨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课题组合影
河南大学“黄大年教师团队”—多酸化学教师团队
东晋史家袁宏的《后汉纪》有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来司马光把这句话写进他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老师却难遇到。自己作为一个豫西山沟的农家女孩,能够走上大学的讲台,得益于诸多老师对我的倾心培养,尤其是我的博导牛景杨老师,不仅是我科研征途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更是我人生漫道上激励我砥砺前行的向导。与牛老师相识近二十年,我非常幸运能在老师的团队开展研究工作,我们也逐渐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我是一名教师
“我是一名教师,不适合当领导”,是牛老师经常说的话。我考博士的时候,牛老师时任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院长,我起先并未关注他这一身份,甚至入学后很长时间也都没注意到。在我的记忆中,牛老师工作时间永远都会在学院四楼实验室,有一次我填报一个表格需要院长签字,便跟牛老师抱怨起来,这化院的院长是谁啊?天天都不来,二楼院长办公室就没开过门,他默默拿过我的表格在院长一栏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以后四年的博士求学生涯中,我见证了院长办公室一些“特殊”的用途,用的最多的是被拿来做海外特聘教授办公室,有时候从院长办公室走出一位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成了化院一道风景。牛老师常说学院空间紧张,我守着实验室就行,院长办公室可以物尽其用,于是这间办公室还做过学生心理辅导室、学校与家长的会客室,甚至哪位学生的电脑坏了,需要临时用电脑也可以去院长办公室。牛老师在院长卸任了以后,又被任命为学校学科建设处的首任处长,他在忙碌了两年之后毅然回归专业技术岗,他始终觉得还是做一名老师符合他的身份,让他觉得最舒服。
你先别着急
“你先别着急,你一着急我也着急”,是牛老师时长对学生们说的话。进入牛老师课题组后,牛老师每日会定时到实验室“查房”,我们做学生的说牛老师你这每日“查房”比医院还准时,每天他都会“不厌其烦”的问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实验进展如何?论文构思的怎么样了?然后再跟我们说说他的新思路。有时候觉得牛老师要把自己“逼疯”,师生的交流也会从平心静气慢慢到“刀锋相见”。有一次我在牛老师的学科建设处处长办公室激烈地与他探讨对一篇文章的看法,结果把临屋的女老师都吓坏了,牛老师此时必然“服软”,跟人家解释解释这是他的学生。牛老师时常会喃喃的跟我们讲一些他年轻时做科研的一些机遇,遗憾自己当时没有一位像他责训我们这样责训他的老师,每每他这样说的时候,牛老师的脸上总会浮现出一丝遗憾和一份期许。回想自己硕士毕业刚入职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没有任何规划,之所以自己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到现在,每一步其实都是牛老师“逼”出来的,我可以就一个问题和牛老师争执,但也会在心底感谢老师的不断鞭策。
我们还得节约
“我们还得节约,养一大家子不容易”,这是我最不喜欢听牛老师说的话。刚入师门的时候,最烦的就是牛老师的“小扣”,连擦拭烧杯的卷纸,他都会特别强调要节约着用;甚至覆盖烧杯的保鲜膜,还都亲自上手教我们如何依据纵横比科学合理的切割。当我们不高兴的时候,他总会略带尴尬的解释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用钱的地方很多。等到我入学的第二年,牛老师带我们课题组全体研究生赴内蒙古通辽参加全国第四届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当时租用了一辆50座的校车,在会场引起了其他高校师生羡慕的目光,似乎那个时候牛老师又不“小扣”了。再后来,我发现只要是全国无机化学年会、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年会、河南省化学学会年会等等学术会议,牛老师都会慷慨解囊,组织课题组的师生全员参与。我们想自己送测样品和购买试剂的时候,牛老师都会发挥自己的人脉资源让对方在价格上便宜一些,要不还会乐呵呵的给你说他要资助资助你。有时候想一想,说牛老师“小扣”还真是有点冤枉了他。
我的学生都很好
“我的学生都很好,那都超越我这个老师了”,这是牛老师最引以为傲的话。跟着牛老师一起参加学术会议越多,越能感受到牛老师每一次和校外专家交流,基本闭口不提自己的业绩,都是把我们这些学生夸的像朵花儿。我有时会问牛老师,你看看你招了多少个学生了?当教授的有多少人了?这个时候,牛老师两眼就会放光,立马来了精神,如数家珍一般给你讲他每一届的每一位学生。最后,他会很自豪的说最欣慰的事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能够超越自己,过得都比自己好。
郑板桥有诗曰《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或许正是因为学校有了像牛景杨老师这样诸多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教师,才造就了河南大学百年历史的延续。
(牛景杨,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千人-基础研究领军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化学会理事长。从事多酸化学及功能材料研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20余人,河南大学黄大年团队带头人。
本文作者:张东娣,河南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