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风采

文脉寻踪,青春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7
浏览次数:
来源: 管理员


为响应学院三下乡号召,豫宛文化传承先锋队在张香玉、聂大开老师指导下,于20257月初在河南南阳内乡县开展文脉寻踪,青春传承项目,聚焦内乡县衙与宛梆戏曲,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建设。

解码天下第一衙:在古建楹联中打捞历史智慧

内乡县衙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县级官署建筑群,有天下第一衙之称,其建筑布局与楹联题刻藏着古代政治制度密码。团队深入这座活态博物馆,梳理文化内核。

大堂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道尽为官之道。小张在日志中写道。通过研读36副楹联,成员们感受到清廉自守”“民为邦本等廉政思想,从坐此堂当思民情,握斯笔应念国法中解读出古代基层治理智慧。他们还见到古代货币、农具,在刑房、户房等遗址,通过文书复刻件与建筑格局,推测官吏处理赋税、刑狱等事务的流程,对比当代基层治理,梳理出共通智慧,也见证了古代刑法的严酷。

团队参与县衙志愿服务,引导游客时接触三省堂”“思补斋等建筑典故。触摸百年前的木质构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小唐的话,体现了亲身体验让历史可触可感。

聆听宛梆绝响:在非遗传承中触摸文化根脉

若说内乡县衙是凝固的典籍,宛梆便是流动的文化血脉。作为稀有地方剧种,宛梆以高亢唱腔、独特花腔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团队走访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借实物与影像梳理其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的发展脉络。

成员们细看馆内戏服、乐器及图文资料,通过影像聆听《收姜维》选段,被喊腔技艺震撼。资料显示,宛梆靠山簧调门比京剧梆子高八度,需十年功才能掌握。而人才断层、观众流失的现状,让学子们沉思。

学子们还尝试体验宛梆台步与乐器伴奏,感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意。简单的甩袖动作,要学很久才找到感觉。小杨的话,让大家更懂非遗传承的艰辛与价值。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探寻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团队成员在与历史对话、与非遗共鸣的过程中,切实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也为地方文化传承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