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风采

沃土研析,青志助农

发布时间:2025-07-12
浏览次数:
来源: 管理员




实践背景与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河南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三下乡团队,于2025年6月27日开展了主题为“沃土研析,青志助农”的土壤环境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科学检测分析土壤环境特征,为评估杨树生长适应性及后续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实践团队由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学生组成,在指导老师孙琳副教授等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基层开展土壤采样与分析工作。

实践内容与过程

本次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土壤采样、实验室检测和成果应用等多个环节:

(一) 土壤采样与现场调查:

实践团队首先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志义体育场的杨树种植区进行了土壤采样。团队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采集了0-20厘米表层土壤样品在采样过程中,队员们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将土壤混合均匀后分装于无菌采样袋,并详细标注了采样位置和时间。

(二) 实验室检测分析:

采集的土壤样品被带回学校实验室进行了系统检测分析。运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的关键指标,包括土壤酸碱度(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氮素养分(以铵态氮为代表)等。具体实验方法上,土壤pH采用pH计精确测定;有机质含量通过经典的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铵态氮含量则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即利用氯化钾溶液浸提土壤中的铵态氮,加入苯酚和次氯酸钠显色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结合标准曲线定量。整个实验过程中,队员们严格遵循实验操作规程,认真记录数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 数据处理与对比分析:

实验结束后,团队对获得的土壤检测数据进行了汇总整理和科学分析。他们将实测的土壤pH、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等数据与适宜杨树生长的土壤环境指标的权威参考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土壤条件是否适合杨树的健康生长。通过对比分析,团队初步评估了采样区域土壤的肥力状况和限制因素。检测发现土壤有点弱酸性,则意味着土壤可能存在酸化或肥力不足等问题,需要采取改良措施

(四)土壤改良方案制定:

针对分析中发现的土壤问题,实践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壤改良建议。这些建议涵盖合理施肥、土壤调理和种植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与可持续生产力。

例如,面对土壤有机质不足的问题,团队建议增施有机肥料或采用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式,以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针对土壤酸性或碱性过强的情况,建议施用石灰或石膏等土壤调理剂来中和土壤 pH 值;对于氮素缺乏的土壤,则建议依据杨树生长需求,适时适量追施氮肥,或通过间作豆科绿肥等生物固氮方式增加土壤氮源。同时,团队还着重强调了科学施肥与田间管理的重要性,比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因过度使用化肥而导致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实践成果与意义

经过为期数天的紧张实践,团队收获了丰硕成果,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调研成果报告:实践团队完成《河南大学志义体育场杨树生长土壤环境检测报告》。报告中详细罗列了各项土壤检测的实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评估土壤肥力状况,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土壤改良建议与后续养护管理方案。这份报告为校园绿化养护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改善环境,提升校园绿化质量。


科普宣传手册:为扩大实践成果的影响力,团队面向校园师生及周边社区居民编制了《土壤保护科普手册》。手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土壤的重要性、常见土壤问题及改良方法等知识,旨在提高公众对土壤保护和科学施肥的认识。团队通过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海报、向师生及社区群众发放手册并讲解土壤环保知识等形式开展宣传,受到了广泛好评。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团队突破校园边界,将目光投向广袤乡村,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战略落地。基于校园土壤改良的成熟经验,团队系统提炼出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技术方案,成功将其延伸应用于城市绿化提质与农业生产增效场景针对周边农村耕地普遍存在的土壤肥力不足问题,这套改良方案展现出显著实用价值:通过优化土壤团粒结构、平衡酸碱值等技术手段,可有效提升耕地保水保肥能力,为作物增产提质奠定基础。实践期间,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土壤管理心得 —— 从解读土壤检测报告到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从指导秸秆还田技术到推广生物有机肥应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农户破解 “种地凭经验” 的传统困境。

这些扎根乡土的实践,不仅让农业生产更具生态效益,更彰显了青年学子扎根大地、服务 “三农” 的责任担当,为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

4.实践育人成效: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学生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他们将课堂所学的化学分析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与农民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接触中,队员们也深刻体会到了国情社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河南大学三下乡负责人在动员会上所强调的,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的“第二课堂”,希望同学们主动寻找与专业契合的切入点,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理解、感知行业需求、明确职业方向。此次土壤调研实践正是一次生动的专业实践课堂,让同学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成长。

结语

“沃土研析,青志助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科学严谨的土壤调研和脚踏实地的服务行动,同学们不仅为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在实践中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过硬本领。正如实践主题所昭示的,青春志愿助力农业,科研探索厚植沃土。河南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将持续组织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